恩博娱乐
来源:红星资本局
9月22日,新华社刊发题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金融业发展成就综述》文章。文章说,金融是国之重器。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正从金融大国向着金融强国奋力前行。
金融被视为国之重器,有些人可能还比较陌生;在一般人眼里总觉得先进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如先进机械、尖端武器等才是国之重器。
不错,这些硬科技实力的确是国之重器,但金融同样亦是国之重器,这主要是基于从“软实力”层面来考量的。因为金融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和稳定的基础;尤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需要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来加快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以及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活血剂”。金融与我们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虽然经济是金融的基础,但金融可对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反哺作用,越是建设现代化国家,越是需要金融业先行,没有现代化金融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经济,更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金融越是发达,金融机制越是先进优越,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就越强。尤其,实体企业的发展与复苏、国家经济的振兴须臾都离不开金融的“滋润”;还有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犹如一个国家经济的躯干和血管,而金融就是这躯干和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没有了血液,整个经济就会停滞,最终归于“溃败”。因而,我国要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意欲到本世纪中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必须要把金融强国这项宏伟工程做实、做好。
金融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调节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大的目的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红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制度设计是基础,固然十分重要;但金融同样能在其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它可通过金融调节和分配资源的“神经中枢”作用,比如要求做好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大文章,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等来实现金融对特殊行业、特殊群体的倾斜,将普惠金融惠及更多社会金融弱势群体,使其得到更多、更大的“扶持”,享受更多金融“阳光雨露”。因而实现执政党的政治夙愿——真正体现金融发展的政治性、人民性,大力发展我国现代金融无疑是最迫切、也最具现实的手段。
金融是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的有力“核武器”。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硬实力的较量;但科技硬实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撑。美国的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得益于美国金融是全世最最大的,它为美国科技领超全球提供了巨大的动能。我们当前处在一个经济向高质量方向迈进的关键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亟需大力发展新质生活力以及突破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切“瓶颈”。为促使我国新质生产力能快速突破并取得成果,国家提出要求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目的就是让金融不断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的要求,为科技在关键重大生产技术突破上提供强大金融支撑;这要求金融业未来在推进我国科技硬实力建设以及重大关键技术为内涵的新质生产力上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充分释放金融“核潜能”;同时,通过提供到位的保险服务,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保障,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金融是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探测器”。我国经济要深度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然离不开金融的现代化、全球化,不仅需建立完备的现代金融调控体系、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等,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且更需我国金融业树立现代化视角,睁眼开世界,汲取世界先进金融理念和金融发展成果,聚焦金融行业创新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提供“贴心”的金融服务,又为全球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置业营造良好金融氛围。很明显,要打赢我国经济竞争战,为崛起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积累坚实的基础,金融业发展与强大必不可少。
金融是实现中国强国梦的“集结号”。我国要想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加快金融强国建设,也就是金融对中国经济渗透力、影响力和激发力必须空前的“高涨”,这无疑是向全中国人民发出建设强大金融国家的总动员令。而确保这个目标实际,要求金融业必须加紧各项基础制度的制定、修订、补充和完善,尤其是要完善各项内控基础,扎实金融风险防范的篱笆,包括信贷投放、财务营运和队伍建设等,避免金融腐败,使金融业始终运行在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上,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为中国经济复苏以及腾飞奠定坚固的“金融土壤”。
作者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莫开伟
编辑 肖世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article_adlist-->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